荷蘭實習的第一個月心得

上週剛過荷蘭實習一個月的里程碑。這次實習前就決定一定要把實習的經歷心得記錄下來,如果可以,希望最少一個月一篇,不僅對自己來說是個很好的紀錄,也能給需要的朋友一些啟發,一窺荷蘭職場大小事:)

背景介紹:2022 夏天,我開始在 TIAS Business School 就讀 MSc Business Administration。整個 program 是一年的,今年五月所有都課程結束,只剩下寫論文,我邊寫論文、邊投履歷,最後得到了現在的 Offer。我在開始 Master 前,在台灣已有大概三年的工作經驗,主要做 e-commerce、digital marketing、performance marketing。

實習內容:我的 Title 是 Unilever Global Beauty & Wellbeing dCom Intern,dCom 是 Unilever 內部對於 digital commerce 的簡稱,英文比較習慣用 e-commerce 來稱呼。我的小 team 裡面有三位主管,我的工作內容基本上就是協助他們三位完成業務,但由於他們三位負責的事情大相徑庭,我的工作內容也因此非常多元。除了協助 Line manager Global dCom 的業務之外,也協助另一位主管籌辦辦給內部 BG 員工的線上內訓活動,同時也會幫忙分析我們 BG 在 AS Watson 這個通路的銷售資料。老實說,工作內容跟我原本想像差很多,所以一開始花了一些時間適應,但目前算是越做越喜歡!

雖然才過了短短一個月,但已經有很多心得想記錄下來:

大公司 vs 小公司

我之前三年的工作經驗通通都在台灣的新創公司度過,規模普遍偏小,待過最大的公司員工最多也才 100 多 人。這是我第一次在超~大~組織工作,一開始確實很像劉姥姥逛大觀園,公司竟然大到有自己的內部宣傳網站、有人專門負責做 BG 裡的內訓、有分 Global team 還有各個 Market 的執行者,這些都是原本的我無法想像的。除此之外,公司有一堆自己喜愛用的簡稱,甚至還有一個專門讓員工查詢簡稱的 dictionary 網站,實在太有趣。

以前就常聽到大公司的分工很細,真正進來後才了解那是什麼意思。以我熟悉的 digital marketing 領域來說,在小公司中一個行銷可能包辦所有線上線下的行銷,要投廣告又要想社群素材,然而在現在的公司,做 digital marketing 與 performance marketing 是兩個不同的組,員工都只要專注在自己所處的領域。

身為世界級 FMCG 龍頭,公司對於市場的掌握度非常高,也有專門的部門在分析 consumer insight,不只掌握當下的消費者偏好,也會預測未來的市場變化,如此一來才能確保公司的產品能夠隨時不被市場淘汰。

Global team 與 Local team 的差別

一開始實習,我很不適應的原因跟我處在 global team 有很大的關係。以前在台灣工作,經營的市場都是台灣在地市場,無論做電商或是行銷,我都是「經營的那個人」,從想 campaign 到執行到數據分析都一手包辦,這些之前的工作內容在現在的公司基本上是 local team 要做的事。而身在 global team,要做的事截然不同。

根據我自己的觀察與理解,global team 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制定 global strategy,根據這些 strategy 再產出許多 playbook 或 guideline 文件讓 local team 可以 follow,同時需要隨時確保各個 local team 在做的事是與 global strategy 相符的。如果把 local team 形容衝鋒陷陣的第一線士兵,global team 比較像是站在後線的指揮官,提供協助與資源,比起執行,更需要溝通與整合能力

身處在 global team 還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,那就是我的大 team 裡除了我之外,只有其他三個人 based 在荷蘭辦公室,有一半的人都 based 在倫敦,剩下幾人則在美國或其他地方工作。我都私底下跟我們朋友們戲稱我同事都是虛擬同事,每天都和他們線上開會。能處在如此國際化的 team 是個非常特別的體驗,像是與倫敦同事共事,不僅可以訓練自己聽倫敦口音的能力,還能夠從他們寫的 email 中學到很多優雅且厲害的英文用法。我最近還發現我的倫敦主管與荷蘭主管溝通方式截然不同,荷蘭主管就是直接又透明,分配事情給我都非常清楚,然而倫敦主管的英文則常常讓我看不懂,每次都覺得自己要通靈…😅

溝通能力大幅提升

我敢說,雖然才短短一個月,但我的溝通能力大幅進步。我的實習工作內容之一是要負責舉辦 BG 的線上內訓活動,主管們找好講者後,我要負責與這些講者聯繫、開會,請他們在死線前上傳簡報與錄音檔,然後再把簡報與錄音檔寄給代理商。基本上這個工作內容非常仰賴溝通與專案管理能力,收到簡報後我必須寄給大主管過目,若大主管有意見該如何反應給其他講者、請他們改進?假設代理商回報錄音檔有瑕疵,我也必須反應給講者;假設大家沒有在死線前上傳簡報,剩下的專案進度該如何控時間等。

雖然以前在台灣也有做過專案或經歷過需要大幅溝通的工作,但我始終對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沒有自信,在這次實習經驗中,我放下以前對溝通、專案管理的預設想法,努力學習用英文向不同的 stakeholder 傳遞訊息,同時也隨時讓我的主管能掌握目前的專案進度,總體來說收穫非常多,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成長。

雖然當初我的實習 JD 寫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分析電商數據,然而真正做起來才發現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,因為其實「準備內訓活動」就佔了實習工作內容很大一部分。我一開始其實很排斥,過往的一些工作經驗讓我很不喜歡溝通,也讓我對溝通缺乏自信。實習初期也確實因為這工作需要大量的溝通,且我還不熟悉業務範圍,過度地內耗自己。

後來豁然開朗的關鍵,是我意識到能在第一份海外工作經驗就學到「溝通」,是一件多麼難能的事。之前在面試時,面試官問你會不會溝通,我都回答會,還提供了一些例子,但心中卻不是講得很踏實,因為我覺得我並不是真的很擅長,甚至還不喜歡。不過經歷了現在的實習,我覺得我能有自信地說出我真的會溝通,溝通並不是將訊息原封不動的 deliver 出去,還必須想到雙方的身份,用不同的話來試著 motivate 別人做出你需要的動作等,是一門很大的學問。除此之外,透過舉辦內訓活動的經驗,我比一般的實習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部門的人,不僅能透過共同準備內訓活動了解他們平常的工作內容,也能在會議或其他時間閒聊、加深我們對彼此的認識,其實是非常有利於我 networking 與拓展自己的視野。

現在還是覺得非常幸運,能夠進入夢想的公司與產業,這個公司大到每天都覺得在學新東西,充分滿足我的求知慾,也因為是有興趣的產業,我可以感受到我經常受到內在動機驅動,得以保持著很正面的心態面對工作與一切。很期待接下來在這趟 intern journey 會遇到的其他挑戰,有新的發現再整理成文章與大家分享!


探索更多來自 Liz's Journey 的內容

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
發表留言